Thursday, May 28, 2015

寫給準備第二次申請的你/妳

最近又有機會幫忙一些網友讀SoP,遇到幾位是準備第二次申請的例子。其實申請一次以上,才順利錄取美國研究所,是準備留學過程中相當普遍的情形。因此我想專門寫這篇短文,提出一些「準備第二次申請」的經驗和建議,和雖然一時遭遇挫折,卻心中熱火不滅,仍想著追求自我實現的讀友們分享。



(圖為2013年夏天在阿爾卑斯山看到的登山家)

先說說我自己的經驗,目前就讀的博士班就是申請了兩次博士班才被錄取的。第一次申請時是我的碩三上學期,當時打著如意算盤,想說應屆申請,沒有空窗期,能順順的接著讀博士班。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碩士論文還在進行中,尚無具體研究成果,此外自己連怎麼寫SoP都不知道,又全部申請全美排名前十的學校,結果當然是全軍覆沒⋯雖然我理性上完全可以理解這個結果,感性上卻很不能接受,沈溺在一種「啊~全世界都拒絕我了」的自我悲情中,默默把惠我良多的Ptt留學版從我的最愛中刪除了好一陣子,過了一段時間才重整旗鼓,著手準備第二次的申請。故以下的心得和建議,都是過來人的真心話。

在收到所有的拒絕信之後(真的,拒絕信收的太多,收到後來就會知覺麻木。但把信全部印出來貼在牆壁上應該是不錯的壁紙裝飾),先讓心裡沈靜一下,好好跟家人、老師,或好友聊聊,如果你覺得還是想再申請一次,那麼建議你

1) 先來點心理建設。申請美國研究所本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雖然我們不時會聽到神人的錄取事跡,但我一直覺得人的聰明和運氣,應該是各自常態分佈的,兩者的最大值要同時集中在一個人身上,本來就是件有點神奇的事情。
這種想法不是為自己的失敗開脫,而是認清申請學校這件事情,本來就有相當大的機率成分。一個完美的準備,意義不在於保證一定會成功。而是當你完成準備的時候,可以很誠懇地對自己說:可以做到的我已經做到,已經對自己負完全責任。之後若仍未達成目標,我也能坦然將結果視之為外在不可抗力的因素的影響,絲毫不會有推卸責任的愧疚心。

2)有了心理建設之後,你需要很誠實的分析自己前次申請的利弊得失。自己的優勢是什麼?是否可以進一步強化?弱點為何,應該如何彌補、改進?問這些問題的時候一定要非常誠實,客觀地比較、分析,不要有太多感情上的辯解。人不能將自己舉起,若希望未來能有所進展,就需要一種超越自我的眼光,才能清楚看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3)通過上一步可以整理出一些「代辦事項」,讓自己成為更有競爭力的申請人。這些項目因人而異,可能是重考托福、期刊投稿、申請獎學金等等,請自行衡量。把握這些項目之後,接下來就需要擬定一個具體可執行的時間表,在有限的時間內,變身~~~。其實如果在第一次申請之後緊接著進行下一年度的申請,可以準備的時間並不長,至多也只有半年的時間。因此必須針對諸多代辦事項排好優先順序,優先著手加分效果最強、最迫切,或最可行的事項。

舉我自己的時間表為例,收完全部的拒絕信是三月中,晃蕩了兩個月,五月開始重振士氣(第一步就是把Ptt留學版又加回我的最愛),七月底寫完論文碩士畢業,開始全職的英文學術期刊助理編輯工作,八月申請Fulbright獎學金,十月初重新考了一次托福,接著把SoP和writing sample依照明確的研究計劃,全部重新寫過,十二月初到一月初送出博士班的申請。由於在進行這些事情的同時,也處於全職工作的狀態,因此不僅時間緊湊,腦力也相當緊繃。但也因此把創造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峰,現在回想起當時的忙碌,很有一種酣快淋漓的回憶。

最後的小結語:申請美國博碩士班本來就不是件容易事,在失敗過一次之後仍不放棄,不肯退場,更是需要一點過人的勇氣和天真(是一種我還要打十個的氣勢啊)。但同時我也一直相信,同一件事情,做第二次的時候,絕對只有可能比第一次更好。人對於自我實現的追求,存乎於以過去的自己為起點,走了多遠。多花一點時間,也許繞了點路,但有天再回頭望,看到的是自己一路走來、演繹而出的壯闊風景。

以上~希望能幫助到準備第二次申請的讀友。如果有任何問題,都歡迎找我討論喔。

Friday, May 15, 2015

人生的學校,The School of Life

最近在尋找網路上內容有趣、且制作品質佳的英文短片
(一直看Voicetube或TED talk也會痲痹啊)
無意間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youtube 頻道 The School of Life
研究了一下,發現這個頻道其實是有實體學校的,地址在倫敦
由名作家Alain de Botton (就是那個寫《旅行的藝術》的艾倫・狄波頓)在2008年創辦
在2014年才開始了youtube頻道,朝多媒體發展





The School of Life的創辦宗旨,從其官網宣傳短片可以窺知一二



因為我沒有上字幕的軟體
所以把影片旁白簡單翻譯如下:
「在現在的社會中,每個人都相信教育
我們訓練小朋友算數學
我們訓練飛行員如何降落飛機、外科醫生動腦部手術

但有一個領域,我們卻似乎一點也不相信教育的功用:
關於「人生」,我們卻要人們自己去弄懂
當涉及一些真的超重要的問題的時候,教育禁聲不語
我們應該和誰交往?
你該如何經營一段感情?
你該選擇什麼工作?
錢財之於人生有何用處?
我們該如何處理焦慮、悔意、和羞愧?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疾病、老化、以及與家人共處?

非常奇怪的,沒有人討論過這些話題
我們也不知該向誰求援
因此我們的壓力越來越大,災難也隨之而來

我們希望有個地方能幫助人們思考這些問題
所以我們建立了" the school of life"
一個開放、嚴謹、而專注於思想探討的學習環境
立志於幫助你面對那些學校沒有教的人生大事
感情、職業、焦慮、情緒
我們在世界各地有實體據點(倫敦、巴黎、etc.)
在這個線上頻道,我們也會每週上傳最新的影片
探討各種重要的問題

我們不需要犯重複的錯誤
有很多值得學習的東西
而我們還有許多時間可以學習」


真是一段很振奮人心,鼓勵終身學習的一段感人宣言啊
來看一下The School of Life的線上課程吧
根據課程說明影片(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整個課程規劃包括哲學、政治思想、東方政治、歷史、藝術、社會學、心理治療,文學等八個領域。針對各個領域的重要人物,除了介紹他們的思想和作品之外,更著重於討論這些思想、作品與現代生活的關聯性。例如問問佛洛伊德、他們如果身處於當下社會,對於各種問題,會有什麼樣的看法?與什麼樣的解決之道?



除了Curriculum之外,也有針對特定課題的系列影片,如self (自我)、relationship (人際關係)、capitalism (資本主義)等等。The School of Life 將這些看似很嚴肅的議題,都用很活潑、平易近人的動畫敘事手法來表現,讓觀眾享受高品質的教育(卻沒有上課交作業考試的壓力),看了覺得開心、有收獲,能享受學習的樂趣。

我自己是覺得雖然這些影片沒有中文字幕,但因為表現手法活潑、有影像搭配每個關鍵概念,所以並不會很難理解。以學習英文而言,The School of Life 是voicetube或TED之外,很好的選擇,程度大概中偏上~一些些,但慢慢聽,多聽幾次,還是能懂得,而且由於課程有層次、有深度,漸漸聽懂的話,更會增進英文聽力的信心喔。

Enjoy learning, of life!


Monday, May 11, 2015

Fulbright 攻讀博士學位獎助金介紹及準備--口試 (Part 2)

接續前篇關於Fulbright獎學金的介紹及準備心得,Part 2 來也。這篇文章將著重在獎學金申請的口試部分,也會分享我當時準備以及參加口試的過程及心得。在接續正文之前,得先說明一下我申請Fulbright的背景。當時我剛結束第一次的博士申請,申請了約十間學校,卻沒得到半間錄取,信心實在低落(雖然理性上知道申請學校這種事情沒有絕對,但通通被拒絕也難免傷心)。Fulbright的口試通知,在當時的我看來,是我自從準備留學以來所得到的第一個肯定,雖然還不是最終決勝,其意義簡直比被錄取還要振奮人心(噢耶)。

因此呢,我就很雀躍地要來開始準備口試~當時很幸運,請到三位教授級的老師來幫我陪練,其中兩位老師曾經順利通過Fulbright口試,取得獎學金,赴美進修或攻讀學位。有了內行人當教練,心裡踏實多了。在準備具體作答內容前先和老師們討論,歸納出應考者必備的三個問題:自我介紹、研究介紹,和去美國念博士的原因。這三個問題是應考者可以主動掌握的題目,一定要好好準備。由於Fulbright是一個涵括多種領域的獎學金,所以這三題的答題要旨,不在於強調你的學術潛力或者你的研究在特定領域的重要性,而是多加闡述自己的特長,說服對方你的人格特質、研究方向符合Fulbright program的宗旨,引導面試委員思考若投資你的研究和在美生涯,能替Fulbright program得到甚麼樣的報酬和價值。簡單來說,就是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作答」,「回答對方有興趣知道的內容」,而不是一味強調自己所認為的優點,而忽略了與面試委員的對話。

面試時每位應試者大約有十五分鐘的時間,因此除了回答上述三個問題,剩下的時間就由口委自由發揮。準備口試的時候,可以請陪練的朋友當考官,協助應考人模擬口試,一方面熟練自我介紹等已經準備好的應答內容,一方面從各種不同角度,提出面試時可能遭遇到的各種問題,增進臨場感,也加強應試者對於不確定性的反應能力。我準備時除了準確計時(十五分鐘)之外,也將過程錄音,一一檢討各個問題回答的內容好壞。計時練習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有助於控制每題作答時間長短,且能清楚掌握三個必答問題之外,在面試的十五分鐘內,還有可能被問到多少問題,進而能更有效率的準備這些「意外題」。

當時幫我忙的幾位老師都很熱心,他們在學術界各種應試經驗豐富,給我的許多建議現在回想起來記憶猶新,例如以下我與某師的對話:

師:如果問題回答不出來,也絕對不要說"I don't know"!這樣等於回絕問你問題的人,讓對方覺得你連想都不想就說不知道,誠意可疑啊。就算自己心中一點想法也沒有,也要盡量講,講著講著,你可能就知道要講什麼了啊。然後啊,在回答中也不要出現 "somewhat"這個字,因為這會給聽者一種不可靠,隨便說說的印象。
我:喔~但是經過老師你這樣再三強調,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些不可說的字眼,可能面試時我遇到不會的題目,就脫口而出 "Somewhat, I don't know" !這樣等於一次踩到兩個地雷啊哈哈
師:⋯⋯

準備良久,磨刀霍霍,終於到了面試那天。面試地點就在學術交流基金會,我被排到早上場次,就搭高鐵從新竹出發,早早就抵達面試地點好整以暇(誤)。面試在一間會議室進行,還沒輪到的應試者,就在外面的辦公區域等候。等待時分,不免心中焦灼,看著一起等候的同伴一個個被傳喚入內,心裡也跟著怦怦躁動起來。會議室的隔音不太好,若等候時聽得會議室中傳出談笑風生,自忖敵手過強,必然會被錄取,自己的機會要少一個了。若會議室內一片死寂,料想應試者大概勝算不高,我可多一分機會,可又擔心自己能否應付場面⋯⋯

漫長的等待,就在這些沒啥意義營養的念頭流轉中度過,轉瞬就叫到我的號碼。 一進會議室,一張橢圓大圓桌,我坐在底端一席,其他就全是面試委員,人數可真不少啊,當時太過緊張,時間也不足,也沒時間細數究竟有多少人。坐定後,按表操課,先與面試委員一一來個眼神接觸 eye contact ,展顯友善微笑(自以為),就開始自顧自地說起自我介紹來。當時我已經在EASTS英文學術期刊工作,就也帶了幾本印刷精美的期刊(立刻變身熱情小編輯+期刊推銷員),藉此展現自己有用英文工作的能力。自我介紹結束,就接著講自己的研究計劃和想去美國留學的動機,一切按計劃進行,自覺頗為順利。講完後面試委員開始發問,針對我碩士論文寫的清代中外關係題目,問了一個和清代政治有關的問題。問題的細節現在已經記不得了,只記得我在回答時,一直在 imperial court 或 imperial government 兩者間游移不定,不知用哪個好,腦子卡關,只感覺到時間分秒流逝,氣勢衰弱。後來好不容易回答完這題,時間也到了,面試主持人問諸位委員是否還有問題想問,但無人發問,我也就在大家一副「我們對你興趣有限,你的時間到囉請你可以離開了」的表情中---這當然是我自己的解讀---被請出會議室了。

結束後覺得自己似乎表現不佳,大概錄取無望,卻很快的在隔天就收到錄取通知。Fulbright 的肯定,開啓了我第二次博士班申請之路。在準備過程中,雖然說有許多針對Fulbright獎學金的特定練習,但也開始培養一些普遍性的能力,如SoP寫作和面試技巧等,對於申請學校,也終於開始有種熱身完畢的感覺,要再次準備用力敲開美國博士班的大門。

Saturday, May 9, 2015

Fulbright 攻讀博士學位獎助金介紹及準備 (Part 1)

在留學版上看到新一年度的Fulbright 獎學金開始接受申請,覺得身為一個Fulbrighter (Fulbright獎學金獲奬人的通稱),應該來好好寫一篇比較詳細的說明,鼓勵資格符合的朋友努力嘗試,並能成功獲選這個競爭激烈,在國際間富有聲譽的獎學金。

台灣的Fulbright獎學金是the Fulbright Program中的一部分,緣起於美國參議員J. William Fulbright的提案,在二戰結束、追求和平的歷史背景下,希望透過教育和文化交流,促進不同文化與美國之間的互動與理解(來~附上他的尊容以表示我對於這個提案的敬意:-))。

台灣的Fulbright program是由學術交流基金會負責執行,每年得獎助項目都略有不同,但近幾年來獎項越來越多,金額也增加了。由於我拿到的是攻讀博士學位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因此以下的準備方式和經驗分享,都是以這個獎學金為主。需要注意的是,此獎學金只開放給人文、社會,藝術等領域申請,這些領域的獎學金相對少(因為沒有實驗室,也不太可能跟指導教授作計劃),因此有志就讀這些領域的朋友,Fulbright是一個好機會。

參考學術交流基金會的申請網頁,和申請繳交文件說明,成績單、畢業證書、和英文檢定成績外,最重要的東西就是 "study/research objectives"和"personal statement"。前者類似SoP,針對赴美後預計進行的研究題目,很清楚得寫出研究動機、學術上的重要性、以及證明申請人本身足以執行此研究的學術資格。這部分請大家可以參考我寫的SoP寫作要點SoP寫作技巧獎助申請proposal參考資料及寫作要領。personal statement 著重的是申請人本身的人格特質,學思經歷、和短中長期的生涯展望。在撰寫這份文件時,申請人應該先好好回想自己的求學過程,具體、實際(這樣寫出來的東西就會顯得誠懇有說服力)是最好的寫作策略。

另外,由於人文社科博士班通常會要求申請人繳交一份"writing sample",因此在申請Fulbright時也需上傳這份文件。Writing sample基本上就是一份「以英文寫成的個人代表性學術著作」。我個人覺得,這是整份申請文件中最不容易處理的部分。因為在台灣的同學多半沒有以英文從事學術寫作的經驗,更別說符合期刊篇幅和架構的論文。如果你已經有英文論文或期刊寫作的經驗,恭喜你~有現成的作品可用,可以省去極大的時間和功夫;如果像我當年一樣,在申請時還沒有這方面的經驗,那就只能從碩士論文中選擇一部分,翻譯成英文。但中翻英耗時甚鉅,且所產出的作品由於語言轉換,和中英寫作邏輯差異等問題,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出申請人的學術水準。要克服這方面的問題,只能盡量及早準備(以預留英文稿件的修改時間),或者請專業的學術英文編修來提升英文稿件水準。(如何在有限時間內產出高品質的writing sample,請看這篇最新的教學文)

申請資料準備完畢並送出之後,如果申請人通過書面審查,就會收到面試通知。面試的情況,細節上可能年年不同,但大致上差異應該不會太大。在此說一下我當年遇到的情形:由於獎學金涵蓋多個領域,每個領域會有一至兩名面試委員,加起來可能多至十幾名,一起面試申請人。在面試時,遇到某領域的申請人,就由該領域的面試委員針對專業問題發問;其他的委員,可能會提出一些比較一般性的問題(例如拿到博士學位以後的生涯規劃)。雖然術業有專攻但評審委員作為"educated" intellectual,不論是否與申請人同屬類似的學術領域,都有足夠的能力對申請人的表現作出評價。因此,申請人在口試時,即便是回答專業問題,也須自我提醒同時要與「非專家」的學者對話,才不至於顧此失彼,冷落了大多數口試委員。

不知不覺這篇文章寫得也點長了,關於口試的準備,和我去口試的實際經歷,請留待Part 2詳細說來~我不會拖稿的(笑)

Thursday, May 7, 2015

學術英文閱讀口說寫作課程心得分享

收到一篇上課同學寫關於學術英文閱讀口說寫作課程(長期班)的心得,特別針對學術寫作的部分,也貼上來和讀友分享。

事由:
我是在美國就讀醫療方面的學生,目前在美國做專科訓練。從去年就來到美國,這段期間雖然都是跟同事們用英文信件溝通,但是多著重在專業字眼上面,在平常寫作抱持著將就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就混過一年。然而,今年被要求要撰寫論文跟研究報告,所以對自己的英文能力深知不夠熟練,許多寫作程度還停留在托福考試階段,時常被老闆或是主管詢問或是要求重寫。在這痛苦的循環中,若要脫離不停改寫的唯一方法,就是請家教老師重新教我英文的寫作方式,而不是停留在過去補習班的教法,很幸運的,我在ptt遇到了Aboa老師。

在一開始跟老師討論使用教材,她選用 the Art of Styling Sentences 這本書。原本一開始,我還抱著台灣補習班的寫作教法,大部分著重在時態、連接句、多種句型,後來跟著老師上課後,發現其實寫作應該要著重更深層的含意才可以,像是因果關係的邏輯性,這是台灣老師時常忽略或不強調的,然而這樣常常造成美國人看不懂我們寫的文章,更遑論清楚表達自己的思想。此外,由於老師本身是修歷史的,所以老師對於用字的細膩度更接近美國在地人的用法,挑字部分會更加謹慎,她也會針對他看不懂我文章部分拿出來討論,確定我想表達的中文意思之後,才會修改成較順暢且表達清楚的句子,這部份就較難直接跟純美語工作者進行。最後,由於我的科別比較偏向醫學材料部分,需要有適當的理工背景才能夠溝通順利,且許多科學論文期刊是用固定格式,剛好老師本身大學主修是物理,又曾經在期刊工作過,所以對我寫作論文有莫大的幫助。

因此,感謝在我最水深火熱時刻,有人幫我修改且又教我寫作技巧跟方式,讓我在美國的生活有了喘息的空間,所以若有英文論文寫作困難的同學,我誠摯的推薦Aboa老師,她是你值得投資時間的好老師。

Saturday, May 2, 2015

我的第一份英文工作: EASTS: East Asian Society,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助理編輯

昨天有機會去聽Duke 大學出版社總編來UCLA的演講,談學術出版產業的現況,也替有出版需求的學術界各層級作者們,針對如何尋求出版機會,和編輯互動等,提出很中肯的建議。總編口才很好,妙語生花,聽著除了覺得很有滋味,也開始想像自己未來可能的出版計劃⋯

啊~以上不是本文的主題,只是引子:-)

這場演講讓我想起了我第一份密集使用英文的工作,在EASTS: East Asian Society,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擔任期刊助理編輯。




當時我碩士班快畢業,原本想應屆去美國念博士班,無奈沒有申請上半間學校(攤手),就想說先來找份工作做做(隨性),剛好期刊主編是學校的教授,正在徵人,面試之後就被錄取了。當時心想這工作看起來似乎不困難,沒注意主編在面試時就埋下了兩個伏筆,跟我說:1)這種學術期刊的執行/助理編輯,可以知道很多學術界運作的(潛)規則,通常是由博士生來擔任的。你以後也想往學術界發展,碩士畢業就來做這份工,等於預習之後在學界應該知道的應對進退,真是運氣好啊。2)其實這份工作主要就是不停的寫英文信!當時主編言者諄諄,我聽者藐藐,一直到後來工作逐漸上手,才逐漸瞭解這份工作帶給我的影響和啓發。

再來介紹一下期刊本身吧。EASTS是一本英文期刊,經費是台灣的國科會(現在已經改名成科技部了)出資,發行商在當時是荷蘭的大出版商Springer (目前已經換成Duke University Press)。編輯部的結構是這樣的:以台灣編委會為核心,還有日韓編委會及美歐編委會。期刊的小總部(其實大多數時間,都是我跟主編為主的兩人小公司)在台灣、出版商在荷蘭,以及遍佈世界各地的編輯委員、作者、和審查人。

我的工作,除了處理一些經費報銷上的庶務,最主要就是負責上述這一切人們相互之間的溝通--由於大家的母語都不同,全都以英文溝通,所以我確實是不停的在寫英文信。身為助理編輯,收到作者投稿就需要開始寫信:通知編委會讀投稿摘要以推薦審查人選、詢問被推薦的人選是否願意擔任審查工作、如同意就轉寄稿件提供審查、到收到審查意見後轉發給作者參照修改稿件、如果還需再審查,就得再次聯絡審稿人,確認修改稿已臻理想,可以出版了。實際上的運作,當然不可能像上述的線性流程如此單純。我聯絡協調的對象大多很忙碌,同時擔任其他很多教學、研究工作,幫期刊做事又完全是無償義工。所以就算出刊時間緊迫,頁數不足,我也還是得好聲好氣「提醒」對方「盡量」準時完成審查、修改工作。更別說有時投稿審稿雙方意見大不同,我和主編的兩人工作室周旋其間,需站穩編輯部的立場,不偏袒某方;又需促進雙方溝通,以便稿件能順利刊出,實在不是簡單工夫。

寫英文信的目的往往很簡單,但內容細節繁多、複雜、思慮還須盡量周延,操作起來並不容易。當時我初出茅廬,嘴上說會自己能寫英文信,實則半點應用英文的經驗也沒有,只好從做中學(苦笑)。寫信最大的難處是顧及對方讀信時的感受,所以我信件當中,最困難的就是寫退稿信(rejection letter)。一開始寫了幾封,主編終於找我去談話,要我讀讀自己寫的退稿信:

我:We are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submission is not accepted by our journal.
主編:你不是前陣子申請博士班才通通被拒絕嗎(指),你回想一下自己收到的拒絕信中,有哪封措辭這麼直接的啊。

啊~我回想起來在自己收到的數十封拒絕信中,確實沒有哪一封是劈頭就說「抱歉噢我們不能收你」(實則一點悔意也沒有)。琢磨許久,才終於掌握退稿信的大原則:不要直接出現否定的措辭,盡量以描述客觀事實來表達否定的意思。由於當時我自己也還想再申請博士班,寫退稿信時總擔心自己一直拒絕別人,日後難免收到學校的拒絕信作為報應。因此寫起信來也就更加小心謹慎,寫作能力無形中也頗為增進。

在語言交流中,傳遞自己想表達的意思固然重要,對方對於訊息的解讀與感受,更是溝通成敗的關鍵。在訊息表達與接收之間,差異固然在所難免,透過準確的措辭和設身處地地解讀,就能讓雙方在溝通中"on the same page"。幸運的是,主編花了很多時間,帶我讀許多寫得好的工作信件,例如如何在不說一個"no"字的情況下,婉轉的拒絕對方;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討論、確認繁雜的代辦事項。寫英文信,其實也是用文字來表現、表達自己;寫得好的英文信,其效果不遜於當面對談溝通。

無心插柳,原本是度過留學前空窗期的工作,卻從中學到許多日後受用的能力,使我在工作一年來美國唸書之後(第二次申請確實仍收到許多學校的拒絕信,但也幸運的獲得UCLA錄取),英文信件的溝通基本無礙,也從沒發生過對方誤讀我信中意思的狀況,回想起來還是得感謝在EASTS的工作經驗。來了美國之後,繼續用英文工作,那又是另外待續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