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1, 2016

Miss Wu 開課衝衝衝 (II)--課程大綱是什麼?


(圖為我這次開課的公開課程說明,放在UCLA的選課網站上,日後也是一項歷史資料,先來個螢幕快照存檔:P)

時間很快來到本學期的第四週,不知不覺Miss Wu的寫作進度又落後啦,一學期只有十週的quarter制就是這樣緊張刺激。這次想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一些編寫課程大綱的經驗談。

課程大綱(syllabus),是一門課的骨幹,包含了課程敘述、評分方式、各項作業繳交期限,以及最重要的每週課程安排等等。從課程敘述可以看出一門課的教學目標,而作業和每週進度則是學生最關心的選課依據(嗯,當老師的也當過學生,所以知道選課的務實考量)。

這學期我開的Chinese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History, 1890-1937,是給大學生的討論課(seminar),一星期三小時,分成兩次上課。因為是seminar,所以相較於由老師傳達教學內容,更看重的是培養學生從閱讀中發掘事實,整理論點,並進一步分析和寫作的能力。因為這樣的課程結構,老師和學生的互動原本就會比較密切,而這次我自訂的開課的題目又和自己的研究領域有直接相關,因此每次上課都和學生一起讀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從討論中得到新的觀察和觀點。雖然帶學生討論是一件腦力密集的活動,但因為收穫豐富、精神豐滿,下課時常常覺得神清氣爽(果然是教書人來瘋無誤)。

回到課程大綱,其實寫課綱並不容易,以主題安排每週內容,需有一貫徹頭尾的邏輯,短短十週,有時覺得可放入的主題太多,有時又覺得太少。以這次開課的題目來說,我想講文化史、又想講點思想史,因此在第一週和第四週安排一點背景知識的閱讀,在這中間則穿插數週主題式的討論。每一週的閱讀份量安排也是個大學問,有時需要實驗才知道學生可以應付的份量多寡和難度高低。當然啦,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要突破既有能力,因此課程的份量設定,絕不是學生的底標,而是高標。但高標要如何拿捏,能維持挑戰性,又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能享受突破自我和擴展知識的成就感,是老師很大的一門功課。

寫課程大綱的另一項挑戰就是派作業。前面說過討論課的教學目標是想培養學生閱讀寫作的整合能力,因此這門課沒有期中期末考,但要求學生在期末的時候交一篇長約15頁的期末報告。我一直覺得,若是在學期過程中,不導引學生一步步準備報告,只要求他們在期末直接交報告,是一件很不負責任的事情。學生錯過了學習的機會,老師在期末收到的報告品質不理想,也得花更多時間批改。要如何在學期中幫助學生一步步形塑出一篇期末報告?繳交作業的日期就是一個簡單的時間表:

第四週:短編review essay,作為診斷學生的寫作狀況用
第五週:250字期末報告摘要
第七週:一至二頁期末報告大綱
第九週:期末報告初稿
第十週:學生在課堂上報告自己的寫作內容和進度
第十一週(期末週):完整期末報告

這樣的設計將寫作過程拆解成數個小部分,帶領學生從短篇寫到長篇,從報告的概念發想開始,進行到報告的骨幹,逐步填充內容。學生在每個階段都會得到老師的回饋,每個作業之間都相隔兩週,讓學生有時間根據老師的回饋,邁向下一階段,進一步調整報告方向及搜集、分析所需材料。雖然說最後的成品好壞,有很大一部分還是取決於學生個人的努力,但學生和老師一起完成這個過程之後,在學習能力的培養上,可以達到八十分以上的程度,日後就可以繼續精進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之間的合作和溝通是最重要的,下一篇我會來談談這次上課討論的情況以及一些感想(當我改完第四週的review essays之後我就會有時間回頭來寫部落格了,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