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14, 2018

如何寫具有跨領域/多元領域性質科系的SoP


(圖為筆者今年初在國會圖書館做研究時所拍的 Main Reading Room,坐在裡面查詢資料時不時仰望穹頂,感受知識的力量)

在上一篇創新科技編修心得分享中我誇下海口,要來寫一篇如何寫具有多元性質領域SoP的教學文,因此在編修的旺季中還是來還(自己欠的)稿債來了。這幾年來的編修工作,受惠於同學們多元背景和興趣,發現現在的高等教育中有越來越多programs,整合兩個或更多的領域,培養產業和實務問題所需的能力和人才。老實說,這對於從大學以來一直念基礎學科的我(物理+歷史),真的是大開眼界(?),真心覺得很有創意。但同時在編修過程中,也發現針對這些program 的SoP,有一些寫作上的特性與挑戰。因此希望透過這篇教學文,提出一些寫作上建議,對於想要拓展自己多元面向的申請人能有所幫助。

什麼是具有「跨領域/多元領域性質」的科系呢?底下先舉兩個例子:
CMU 的Master of Integrated Innovation for Products & Services (MIIPS),強調設計、創新,產品管理,以及科技和人文的整合。
U of Texas at Dallas 的 M.S. i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包含工程、管理、領導等三大面向的課程與訓練。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的MSc Complex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則是因應社會需求設計多個track,強調科技創新與大規模系統性的應用。

(舉這兩個program 只是純粹作為例子喔,不是推薦大家一定要去申請:P),可以看出這些科系多半包含二~三個領域的核心能力,並強調整合核心能力解決特定的應用問題。那麼從申請人的立場,應該如何寫出有說服力的SoP呢?

首先,由於這些program 都很有「個性」,有各自發展的重點與教育目標,故申請人在動比之前,一定要詳加研究program 的網站,明確知道program 強調的核心領域是哪些,成立宗旨為何,希望透過整合這些領域培養什麼樣的能力(如果program有提供校友的就業狀況,也可幫助掌握program 所培養的人才)。

接下來,確定了program 包含的核心領域之後,要將自己的學經歷背景與這些核心領域連結。通常某program 吸引自己申請,其特色或重點必然和自己的學經歷背景有重疊的地方。比如說program 的核心領域是ABC,自己的學經歷涉及的領域是ADE,那麼從共通點A出發,回顧自己相關的學經歷,從中衍伸出申請動機(例如特別有興趣或想要解決的議題),再拓展到BC領域,說明自己身為具備A背景的申請人,未來也能勝任BC領域的學習,並呼應program 的教學/研發重點,強調自己是最適合該program 的申請人。

當然,申請人的背景也有可能和program 的核心領域完全沒相關,比如說program的核心領域是ABC,申請人的背景是ㄅㄆㄇ,這樣的不相關(笑)。這時候要採取的是跨領域的SoP寫法,建議自己與program 的連結。針對program 的幾個核心領域,可以從和自己最相關的領域開始建立關係,然後延伸到其他核心領域。

這篇教學文講的不是文字上的修辭,而是寫作的思考邏輯。在高等教育日益多元的今日,可以選擇的graduate programs 型態與內容也愈加多元。因應瞬息萬變的世界,選擇呼應自己興趣與未來期許展望的科系,是申請學校時必要的功課。希望這篇教學文有助於正要拓展自己知識領域的申請人,寫出切中目標的SoP,成功申請到理想的校系。




Saturday, August 25, 2018

文件編修心得分享(創新科技、系統工程與管理)

來分享一篇工作多年申請荷蘭工程管理相關研究所的編修心得文,所申請的三個科系本身都具有多元領域的性質(工程/管理/經濟),這顯示國外研究所的選擇越來越多元,申請時也須更著重在申請人自身與program 特色之間的橋接。分享這篇心得文的同時,也幫我自己熱身一下,除了如何寫跨領域的SoP這篇著重在申請人自身跨越領域的寫作教學文之外,我接下來會寫一篇申請多元領域性質科系的教學文,敬請期待喔。

以下全文照錄
--------------------------------------------------------------------------------------------------------------------------
作者  virgok (貓嘴唇專用護脣膏)                             看板  translator
標題  [心得] 推薦aboa留學文件編修
時間  Sun May 20 12:07:04 2018

◎帳號(譯者或案主):aboa

◎評價(正評或負評):正評+++++

○事由:申請荷蘭大學碩士學程文件編修
TU Eindhoven, MSc Innovation Sciences
Utrecht University, MSc Innovation Sciences
TU Delft, MSc Complex System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aboa不只是一位好的translator,更是申請留學路上的mentor》
這句話說明了我得到的幫助,遠遠超過一個好的譯者所提供的服務。
(恕我懶得寫決心辭職出國留學的心路歷程...) 在考完IELTS,並選定要申請的學校與學程後,便先聯絡了aboa,預約後面的文件編修。後來發現aboa的工作表在旺季會排得很滿,非常慶幸當初有先預約...。

有申請學校經驗或是正在申請的人應該都能體會,寫各式申請文件不僅是用英文寫出一篇文情並茂的作文說服學校錄取自己,還是對人生的檢討,也要不斷反省自己,為什麼要(好好的工作不做要發瘋辭職還花大錢)出國讀書。作為一名專業的外語編修,aboa的英文能力當然無庸置疑,但我認為在整個過程中最感人的是,aboa作為一個引導者,一步一步指引我寫出每一份反映真實自我的文字。

1. 我的第一份文件是申請TU Delft的motivation letter,這也是所有申請文件中要求字數最多的 (max. 2,000 words)。在我交件給aboa後數日,便收到一份...充滿追蹤修訂與須回覆註解的回稿。我不太意外會有許多修訂和註解,讓我訝異的是「引導」的部分,告訴我哪些地方我應該想得更深刻,哪些地方我多寫些什麼來與後面連結,哪些地方寫得不錯應該繼續發揮。此前我以為負責任的英文編修就是忠實地反映原作者的想法,將文字編輯得文法正確、文字精煉、整篇文章連成一氣讀起來通順。但aboa最感動我的地方是,在編修互動的過程中,她不停地刺激我思考,並鼓勵我將我的想法正確地以文字呈現。當然,如果只是想要當個懶鬼簡單丟個文件給aboa然後期望自動輸出一份精美的文章,我想也不是問題,但這麼做就浪費了aboa的價值了:幫助申請者在申請的過程中成長。

2. 後面二份文件是TU Eindhoven與Utrecht University的ML。在此aboa展現了她的...嗯,姑且稱之為讀心術吧。我猜在第一份文件 (還有之後的每篇文章) 來來回回的過程中,她也在跟我的思緒同步。到後來看到她改完的一些文句之後會有「對對對對對這就是我要說的」的感覺。也就是說,她可以與原作者培養一種默契,如果原作者有超過二篇以上的文章需要編修,這是很強大的優勢,因為到後來可以省下很多力氣在文字本身,可以專注在思考內容與文章佈局。第一份從我交卷到完稿大約花了一個半月,最後一份請aboa幫忙的文件,大概只花了三天吧...

3. aboa本人的英語造詣大概就不用多說了,前面的推薦文已經講得很多了。就結論而言,我申請了三個學程,最終上了二個半 (TU Delft MSc CoSEM給conditional admission),在我的客觀條件之外,aboa給出來激動人心 (我是認真的,每次看到完稿都有種感動到想哭的感覺) 的文件絕對居功厥偉。

在此我將aboa推薦給在申請出國讀書茫茫路上的朋友們,你們需要的不只是一個編修,更需要一個陪著你,支持你走這條路的引導者。

至少擇一填寫
案件文章代碼 (AID) :
案件類型與成交價格 :(呃我懶得翻郵件找報價了,以下複製自aboa本人blog...)。By the way我覺得aboa的收費真的佛心來著,特別是對比同一時間正在申請學校的我表妹找的代辦或是我查到的其他獨立編修者...

SoP/Personal Statement/Essay

0-500英文字 台幣 2400元
500-1000英文字 台幣 3200元
1000-1500英文字 台幣 4000元


Friday, August 17, 2018

留學文件編修學術訪談


(圖為進行訪談的永康街某咖啡廳,我的私房景點之一,時常去那裡吹冷氣編修稿件:-))

幾週前有幸參與一個關於留學輔導與文件編修的學術訪談。一開始是在FB上看到徵求受訪人的訊息。自己對於社會學的質性研究法以及教育相關的研究有興趣,既然不可能(也不想)再念一個博士去瞭解這些學術層面,那麼就去當實驗白老鼠(誤)去給人家做研究吧哈哈。

訪談(其實應該說是有設定議題的...聊天我猜)進行了四個多小時,除了針對提問者預想的問題回答(為何會開始從事文件編修、工作模式、和客戶/同學的溝通或互動等等),也聊了很多對於留學這件事情的想法,人移居與移動的意義。由於和研究者同為美國高等教育培養(或培養中)的博士,也談了不少美國(某種程度也可說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問題,諸如博士養成與就業市場之間的落差,不穩定的學術聘僱關係,以及博士們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找到並走出自己的一條路等等。

寫完上面那一段突然完全可以理解為何這次的訪談會從下午聊到晚上,更別說我們來聊了很多社會學的理論以及(不知為何)聊到我本人的研究。對於我來說,有機會參與質化研究的訪談當然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更重要的是希望透過這個機會,讓一個比較不一樣的聲音出現在未來的相關研究中。這個聲音來自於我--一個沒有和補習班或代辦公司合作的獨立編修工作者、幫助他人出國深造的同時仍以英文進行學術研究的學者(我猜),在編修輔導他人寫作的同時也努力寫稿(以及被修改)的作者。這次訪談讓我深刻的思考了我的編修服務中所包含的「教育」性質,以及對於同學們帶來的可能的影響。就像我在訪談中一再提到的,留學申請文件的目的是影響讀者(入學或獎學金的審查委員)的decision-making;而在寫作與編修的同時,申請人的思考方式與寫作及表達的能力,也會因這個過程而改變。

如果說我的編修也有所謂的"teaching goal",那麼就是希望在與每個申請人或長或短的交會中,希望幫助他們知道文字與表達,在這個所謂快節奏競爭激烈科技至上的社會中,仍然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在思考與決策上有關鍵的重要性。以此為出發點,認真了解自己,誠懇且有效地表達自己的目的與規劃,並且帶著這樣的收穫前往人生下一階段的旅途。

題外話,這次訪談還有一個心得,研究活人的人文/社會學科真的非常有挑戰性!光是要搞定取得訪談許可的IRB就已經大費周章,我看我還是繼續窩在歷史研究裡專心研究死人吧哈哈。





Wednesday, August 8, 2018

學術英文寫作課程心得分享

今天要來分享一篇比較少見的學術英文寫作課程的上課經驗談。這類課程完全以同學的學習需求為主客製內容,希望透過上課幫助同學達成短/中/長期的學術英文目標,並在過程中培養日後仍能受用無窮的英文實力。已和分享經驗談的同學上課了將近兩年的時間(目前持續中),很高興幫助她將得來不易的研究資料與成果寫成英文期刊論文投稿,進一步提升學術能力,與學術社群對話。底下是黃同學經驗談的全文照登:-)

--------------------------

這次的期刊投稿,Aboa真的幫了很大很大的忙~

大到我一定會在我的論文謝誌上寫她是我的writing mentor and 3rd supervisor.
大到一向都在網路潛水,最不相信什麼XX見證的人,都覺得一定要寫一篇我個人的見證。

事情的發生是這樣的,2016年年中我因故無法完成國外的博士課程,但其中也丟了一篇期刊論文⋯之後收到期刊主編很好心的告訴我文章無法被採用⋯我的心靈是沒有什麼受創,反而感謝期刊reviewers給了很多很有收穫的建議。然後想著雖然中斷了學業卻不想中斷學術寫作這件事⋯所以開始找在台灣的學術編修服務。

跟Aboa接觸前,我已經試過華X斯、意X輯等大型編修公司、國內小型個人編修服務、國外個人編輯工作室等⋯但是都不是很滿意.。編修公司和國內個人編修服務就別提了(編修的句型完全就是中文思考方式),國外個人編修的功力真的是不錯,但荷包會超大失血,而且很冷漠的⋯最後會再找到Aboa、而且有意願再試一次的原因,在於Aboa有著理工與人文的背景,她的部落格上的文章讓人覺得她很真誠,最重要的是從她的文章,你可以判定她真的在國外念著博士(當時,後來也成為了博士),有著與文字奮戰、從浩瀚的想法真的落實到文字的歷程⋯所以我與她做了第一次的聯繫⋯

我們的課程安排是以我之前的投稿文章為腳本,更改內容改投另一個期刊,每週一小時的skype討論與修改,直到文章完成,我跟Aboa說預計五個禮拜要完成。之後~~~才發現自己真的是太純真(蠢)了!!!!!!!

每一次上課都是一個挑戰⋯她對於文字的要求是很嚴厲的。舉例,我可能因為已經太知道我的case study,所以有時交代情節會很模糊...她都會一一點出並且要你說明。再來她的邏輯思考非常清楚,有時一整段讀起來沒有什麼滋味的段落,經過和她的討論與重組,就會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也更能表現出自己的批判性。

期刊投稿是很講求自己的聲音以及自己的Contribution to knowledge。這點我也是透過了Aboa真正清楚的了解到何謂自己的聲音與contribution to knowledge。雖然我們的研究領域不同,但Aboa會仔細詢問我的每個專業概念或術語的意思,經過討論後再整合到稿件中,協助釐清大至整篇文章的架構小至每一句的文字安排!我認為這是只有紮紮實實受過博士順練的人才可以做得到的。


我和Aboa的上課維持了一年半⋯才真的把這篇期刊完成。現在回去看那篇初稿,覺得自己真是太天真,也感謝第一次的主審還很耐心的給了我很多的意見。真的差太多了,文章的文字修辭就不用說了,整個的邏輯架構、和讀著的互動、自己的研究貢獻⋯都透過了Aboa的協助呈現出來。雖然我的文章還在審查過程,但是回顧這段時間,學到的東西真的對自己受益很大。如果妳/你是真的想藉由期刊寫作來增進自己的學術能力,我真心推薦Aboa。但如果你只是想要找個人幫你把中文翻成英文,那就找一般的翻譯社做就好,把Aboa的時間留給真的想要有所改變的人。

Liyi Huang 真心推薦

Sunday, July 22, 2018

怎麼寫SoP中的客製段落

(圖為七月盛夏的芝加哥大學校園)

七月就是應該寫SoP教學文的時間,在申請季開始之前,提供相關的寫作指引,希望能幫助有需要的人。這篇文章已經整理出目前部落格中相關的SoP寫作文,這篇將繼續討論一般性的SoP撰寫原則,重點則會放在SoP中的客製段落。

SoP是一種「有企圖的呈現自己和申請program之間契合度」的文稿,功能在於幫助入學審查委員評估申請人和program 的適合度。在SoP中,申請人除了介紹自己,有很關鍵的一部份在於建立program和自己的「關係」。這個關係建立的好,不僅申請人是program必須錄取的人選,program 也是申請人的最佳選擇,錄取機會自然提高。

這個關係建立的關鍵點,就是SoP中針對program的客製段落。一般來說,SoP從開頭起,以申請人為主角依序鋪陳(相關的學術、專業歷程,申請動機與準備,完成學業後的展望等等),使讀者對申請人有充分了解後,再透過客製段落直接陳述program 與申請人的密切關係。

我們先來看一段「不行」的例子:

I am drawn to ABC program at DE University by its reputation in the QQ Area and a practical curriculum to offer graduates to have a successful career in the future. Moreover, I have heard from many that they do enjoy their studies in ABC program and most of them have ideal jobs. It should be credited with ABC prestige and alumni network.  Therefore, by studying in ABC program, I believe that I can establish my core professional QQ abilities and tailor them to show the power of QQ to the world.
(ABC, DE, QQ 當然都是我代換原段落中特定科系領域名稱的代稱,例文英文沒有多做修正)

這個例子那裡不行呢?1) 沒有針對性,2) 不夠細緻。

1) 沒有針對性,這點是很容易判斷。上面例文中,把科系領域名稱代換後,原有內容幾乎可以全部直接成立(內容的好壞先不論),可見此段落,不是針對program 最主要的特色或強項來寫作的。針對性不足,在建立關係時是很不利的,就如同與人交往,我們會希望對方真心瞭解自己的好,而不是以一般論之,也不知道對方的個性偏好,純粹泛泛而談,無助於對方判斷進一步深交或合作的可能,異於浪費彼此時間。

2) 不夠細緻,沒有具體寫出program如何滿足自己的學術或專業需要,在program中希望學習或培養的知識或能力,甚至期許自己對program可以做出等等。缺乏這些內容,自然無法明確說明為何program 是自己最佳的選擇,說服力便大打折扣。

怎麼解決?SoP是一個自問自答的過程,在客製段落之前的數段提出自己的研究議題或希望培養的能力,在客製段落中以program作為這些問題的答案。program 作為答案,可能是整個program的特色或相關的研究設施、業界合作機會等,也可能是提供的課程或訓練內容。曾有人問我,program的課程開出來就是那些,寫了和其他申請人的SoP豈不重複?我的回答是課程也許一樣,每個人想從課程中得到的知識也可能一樣,但動機和希望解決的問題可能不同,正是這個不同,能具體顯現申請人對program 深入的了解,知道program 就是自己所尋求得答案。針對博班申請人,寫出自己有興趣的實驗室,可能的指導教授人選,一般來說就足構說明program 作為解決方案。

當然,其他比較私人的理由,例如曾到該校交換訪學,或者認識program的教授,或者對該program 有特別的嚮往(例如該系是你的指導教授的母校,你從指導教授的言教身教看到該系教育的成功等等),也都可以寫。

2) 的問題解決,段落內容自然會非常具有針對性,所以1) 的問題也就解決了。最後一點小補充,在我的經驗看來,客製段落對於申請人數眾多的熱門科系,如資工等,其實相對來說更加重要(應該說不論如何都很重要,特別提出此點是希望申請人不要因為自己申請的科系競爭激烈就覺得這個段落沒人看,不重要)。正因為科系熱門,入學委員更希望確認申請人是出於對自己的求學需求與系所的深入認識而申請,並非搶搭一時風潮而盲目申請。總之,SoP中的每一個字都是增加錄取可能性的好機會,而客製段落更是需要細細雕琢,希望這篇文章對正在寫(以及即將要寫)SoP的讀友們有幫助喔。

Tuesday, July 3, 2018

留學文件編修心得分享 (教育領域)

很久沒來分享編修的心得文了,這次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位即將赴美就讀教育科技博士班的同學。我們合作的時間長達幾個月,編修了所有申請社科博班所需要的文件--SoP(及所有客製版本)、CV、推薦信、writing sample、其他學校要求的essays (diversity essay 和 review essay)。這位同學給我的印象是非常努力、非常有目標、非常有毅力,在編修的過程中,我常覺得我只是應用自己的寫作能力,幫助同學把自己的學術實力如實地呈現而已。最後申請有很好的結果,也讓我充分享受到有成人之美的肯定,非常感謝他的託付。

作者  vqawa (拜託)                                          看板  translator
標題  [心得] 留學文件推薦ABOA
時間  Tue Jan 23 22:37:38 2018

帳號(譯者或案主):ABOA

◎評價(正評或負評):正正正正正評

○事由:

今年申請美國博士班(2018秋季班),若是沒有ABOA,我一定辦不到。

感謝ABOA幫忙,目前成功收到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 和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Ohio University 的教育科技博士班錄取了。

2017年因爲個人時程安排,加上之前看板上文章,如果太晚找的話,可能會來不及,也可
能會因為太多人找ABOA而向隅,所以我在2017大概四五月就聯絡她了,她也很好心地答應
了,真幸運。我申請了十、十一所學校,對我來說,我在四五月找,到最後完成所有學校
文件和申請,也只能說時間剛剛好而已。

ABOA都很準時地完成我的稿件,我印象中一份文件最多不超過兩週吧。總之我沒碰到拖延
的情況。

會找ABOA除了價錢合理外跟前人推薦外,ABOA自己的網誌介紹就是很好的SOP小範本,成
功說服我,所以我相信他也能幫我說服入學委員會。她把自己在美國的經驗highlight,
對我申請美國博士班,她的內行人視野就是我所需要的。

留學文件我只找了ABOA:SOP、一份研討會論文 as writing sample、推薦信、CV,還有U
MN麻煩的diversity statement、Penn State journal article review。

針對文件,ABOA 不只是修改文法,她針對整體內容調整篇幅,老實說,第一次的SOP修編
的成品不會誇張到像前人推薦的超激推那樣,但是我還是陸陸續續找ABOA完成各種文件,
好處就是ABOA更了解你,針對文件內容不必在浪費時間解釋。

到後來我不得不佩服她的文字功力。推薦信,ABOA改完的文件真的讓我驚為天人,雖然都
說要盡量避免使用形容詞,但是ABOA幫我加了幾個形容詞,看完就覺得畫龍點睛,申請人
的熱情、態度都躍然紙上(當然還是要建立在有具體事蹟說明的前提上)ABOA也會提醒我
申請教育領域就是要強調教學經驗,也會針對我不足的內容要我多說明(我說我個人網站
上有,她說她們不一定會去看啊,後來證明ABOA是對的),針對文件內容犯的錯誤ABOA也
會幫我改掉。她行文的風格,就是內行研究者想看的,到後來你看多了教授的網頁,你就
會發現ABOA是多麼學術內行了。

在跟著ABOA申請修編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自己英文寫作好像更有sense 了,後來我寫的diversity statement ,她也幫我改得很好。

對我這種資質平庸的人來說,ABOA在我的申請路上就像一盞明燈,她是我申請路上唯一能
諮詢的人,甚至後來還免費幫我看過寫給教授的套詞信,再多的感謝都無法表達!

我還有一篇研討會找了別的修編公司(因為不是主要的writing sample,再加上已經花太
多錢),ABOA跟英語母語的修編比(甚至覺得博士學位是一個檻,我覺得ABOA的博士訓練
也讓她修編的文件很出色),品質是毫不遜色的,加上ABOA還可以給內容的整體建議,完
勝!

我僅是如實分享我個人經驗,供大家參考。

Thursday, June 14, 2018

分享一個觀察美國高教現況的網站: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image credit: Biff for the Chronicle Review)

突然想起自己好像有三年沒分享英文學習/高教學術相關的網站了,因此寫了這一篇文。這次要介紹的是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中文名稱應該翻成《高等教育紀事報》,成立於1966年,已經有五十幾年的歷史了。主要從文化與政治等各個面向,介紹美國高等教育的現況、重要或發展中的議題,也對於學界中各種身份、各種生涯階段的成員提供建議。反過來說,《高等教育紀事報》也是從高等教育了解美國文化與政治的重要媒介,更是學界中人尋求專業見解的參照。

我在FB上追蹤這個媒體,看報導與分析已經好多年,特別是The Chronicle Review的許多文章,對我學術生涯中的決策有過很重要的影響。舉例來說,這篇2017年點閱數最高的文章,The Great Shame of Our Profession現在讀起來仍歷久彌新。作者研究專長為文學批評,是首位以兼任教授的身份獲得了Truman Capote Prize for Literary Criticism Prize 的學者(獎項全名為Truman Capote Prize for Literary Criticism in Memory of Newton Ariven,後者是Capote 的好友,在1960年因同性戀被Smith College 開除)。作者以文學為本行,文章寫起來文筆流暢,渲染力強,以自己的經驗尖銳批判人文學科博士的供需失衡,以及更重要的(人人習以為常的)博士與教職供需失調,學院內部經濟剝削、與不平等的權力關係。文章最後,筆者以文學意象捕捉一種走出象牙高塔迷茫之後的悵惘:

It is suddenly seeing yourself 10 years ago. It is remembering how powerful the word "system" made us grad students feel...It is being told over the phone that you have won an award...finally grasping, after all these years, the change is more cunning then we were prepared for, that change is as gentle as the snow falling faintly onto the surface of the lake...

⋯我忽然看到十年前的自己,我仍記得當我們還是研究生時,「體制」這個詞彙讓我們感受到的強大力量⋯你接到電話通知說你得了獎⋯我終於覺悟,在這些年之後,時局轉變比我們所預期的更加狡詐,輕柔的就像雪花靜靜地飄落湖水表面⋯⋯)

我一直認為,唯有在足夠的資訊與瞭解下,才能做出最合適與優化的判斷。有些分析與評論,雖然尖銳,但幫助讀者掌握現實,在變動的大環境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姿態與位置。The Chronicle 的報導與分析,多少影響我成為一個獨立學者的決定,進而建立起現在自己的學術定位與認同。

將這媒體分享給讀者們,希望提供一個可以比較深入了解美國高教現況的管道,更重要的是,希望替有志赴美求學的讀者,打破台美之間的資訊不對等,讓我們對美國高教的現況,不再只是「老師說」、「同學說」、「代辦說」,從相對專業與完整的報導切入,在留美前就成為「準」內行人,對學術生涯的追求有更多主體性(agency)、更多培力(empowerment)。






Monday, May 28, 2018

出國出國開會去--Part VI (會議臨場與收穫)


寫著寫著終於來到這次AAS系列的最終回了,(前情提要:投稿會議準備投稿文章準備會議簡報怎麼做),為何開頭要放這張冰天雪地的照片呢?老實說我是盤算著DC的櫻花季,想在會議「之餘」(絕對不是要中途落跑),在春風徐徐中,徜徉在波多馬克河畔賞花,才有動機報名會議的。殊不知人算不如天算,抵達DC之後天氣在零度上下起起伏伏,到了會議的前一天居然索性下起大雪,一片冰雪連天,花苞沒被打落就不錯了,哪還有花可賞。

好吧,這也就是老天要我好好待在會場,老遠來了,安份地參加會議的意思。我的panel 時間非常理想:週六早上十點,既不太早也不太晚,沒卡到早午晚餐時間,也不阻礙聽眾賴床睡個飽飽再來。當然身為報告人兼小組組織者,我還是很乖乖地九點多就到了場地外面徘徊,先準備器材,遇到認識的人打打招呼。一進會議室空蕩蕩(場地沒排八點開始的panel),走進去一看我們的評論人已經坐在裡面做準備,打過招呼後(當然不能先套招說欸請問你等下要問我什麼問題啊),就開始測試器材和投影片。


(圖為友人所攝,專程來聽小組報告並留下美好記錄,感謝她)

因為各篇論文內容的關係,我被安排在第一位發表,完全沒熱身的機會。不過既然是期待已久的會議發表,可以在小組中第一位發表也是求之不得呢(哈哈)。接著主持人的介紹,說了自己事先設想好的開場白,讓聽眾笑一笑,振奮一下大家的精神,就開始播放投影片,按照事先練習過的內容,開始(自得其樂)的發表起來。

實際演練結果,完全沒背稿或看稿(應該說我根本沒寫講稿),以投影片做提要現看現講,約90%都和預演的相同。只有最後一頁的take-home messages,講到對於歷史研究的自我期許,心情太high 有點語句稍有不順。這場小組的聽眾不多,但本領域的主要學者(至少是我想得到的人)都來了,也有一些同輩的朋友同好(大家都沒提問,好客氣)。聽眾中我最在意的還是自己的指導教授。小時候我總以為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指導教授坐在台下聽自己報告,現在長大了一點,覺得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有帶著自己長大的老師,面帶微笑在台下聽完自己的完整報告(以及整個小組發表),除了感受到溫馨鼓勵之外,也是一種同行同儕的認可。

Q&A 部分,提問的聽眾展顯了一個很有技巧的發問方法:先問一個關於研究方法或概念普遍性問題,再針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發表發問。這樣每個發表人都有機會和聽眾互動,又可就研究內容的特定細節討論。我們的小組成員背景多元(歷史、東亞研究、表演研究),發表後的討論也多元熱烈。會後也和小組成員及一些與會聽眾繼續續攤聊天,非常盡興開心。

最後總結心得,回顧不算長也不算短的學術生涯,深深覺得機會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努力不在拼一時,在長久持續不懈的投入琢磨。在美讀書期間雖然開會方便,針對AAS的投稿卻屢投履敗;回台後,台美之間的空間距離拉遠了十萬八千里,靠著網路科技以及同好的合作努力,寫出小組及個人發表摘要,順利獲得發表機會。事後回想,此次開會的時間點,對自己的學術生涯發展來說,也許是最好的安排。我已經完成博士論文,有了發表同儕審查文章與審查學術投稿的經驗,更加了解學術研究的構思、組織、與表達。因為這樣,此次會議發表才能呈現比較完整的研究結果,以及一個相較於過去更為成熟的學術自我。

寫這篇回顧文的時候,台灣已進入炎炎盛夏,回想不過兩個月前美東的乍雪時晴,人生行旅匆匆,從美東凜冽的早春,美西煦煦的藍天,到海島上濕熱黏膩的熟悉,一直握在手中的多半是自己決定必須追求的東西。終於完成了這個系列的會議發表回顧文章(耶沒有拖稿),接下來要努力將會議發表再改寫成論文投稿,用另一種形式分享研究成果,連結同好。部落格的寫作方向也會因應暑假即將開始的申請季節,繼續寫些相關文章幫助有需要的讀友囉。

Wednesday, May 2, 2018

出國出國開會去--Part III (會議簡報怎麼做)


(圖為這次AAS我的簡報的封面頁,圖中四個京劇中的角色,取自Zucker 1925年版的The Chinese Theater一書中手繪的插圖。每本書的插圖皆為當時手繪而成,除了傳達角色的特性,也透露出手藝品特有的「人」的氣息。)

我大概有一種「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寫不出來」的毛病,折騰了一番在出國出國開會去的第一集第二集之後,終於要來寫這第三集。第三集想講的是會議簡報的準備。事先聲明,我沒有特別鑽研過簡報製作和上台發表的技巧,本篇主題在於從我自己的思考和經驗,來討論會議簡報這件事情。對於這次AAS的簡報,我的目標只有一個:

「我不要唸稿,而要對著聽眾講話;我要傳達的不只是會議論文字面上的研究成果,還要包含自己對於研究的思索及展望。」

根據設定好的目標,顯然簡報的製作便集中在呈現會議論文的最核心的發現與最有趣的材料,而非論文的濃縮或摘要。什麼是最核心的發現?我的想法是,「不需要投影片輔助,只憑口頭交談,也能讓對方聽得津津有味的論述或分析」。什麼是最有趣的材料?就是會讓人眼睛一亮,且足以佐證核心發現的研究題材。把握這兩個原則,考慮會議發表的時間(約二十分鐘),很快從會議論文整理出投影片的內容,穿插相關的視覺圖像,依序製作成投影片。

由於強調面對聽眾的溝通,故不另寫講稿,而是針對每張投影片寫“presenter's note”,幫助自己看圖說話,同時讓投影片真正成為口頭發表的輔助工具。以往我的會議發表,多半依據會議論文另寫講稿,雖然也製作了投影片,但現場發表時往往變成唸稿為主,過程中投影片一張張往下按,但由於以講稿為主導,投影片可能流於佈景,聽眾有「聽」沒「看」,口說與圖像沒有整合。講稿也因用語太過書面,失去口頭發表最可貴傳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這次發表除了認真思考如何避免上述問題,又有雄心大志想把握機會,好好說說自己在歷史研究方面的學思所得(純粹因為平常試過著家居生活的soho族,難得有聽眾啊)。因此在簡報的結尾處,特別認真思考了三點"take-home messages",從個別研究的層次提升到方法學與學科發展的層次,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Take-home messages,顧名思義,就是整場簡報聽下來,腦中有印象,能記得帶回家的東西。 可想而知,這樣的資訊是概念式的,甚至可說是一種印象,但有進一步思考與討論的潛能。此次AAS的簡報,是我第一次以take-home messages的方式結尾,再作結論之餘,直指大方向,讓聽眾能有所得,離開會場後,心中仍能有些值得玩味的東西,繼續追問思索。

寫到這裡,發現這次實際會議的經驗還沒寫半字,看來這系列還無法就此結束啊哈哈。下一篇,最終回合,要來寫我如何因會議宣傳的「DC開會賞櫻花」而滿心雀躍,結果卻冒著風雪前往開會,與實際的發表過程及收穫,請別錯過最終回喔。




Saturday, April 21, 2018

出國出國開會去--Part II (投稿文章準備)


(上圖是這次會議正式的小組摘要和發表的時間地點,想想也是一份歷史文件啊,留下來作紀念。好奇我到底在研究啥的讀者也可大概看看,我的學術研究到底是在做些什麼:P)

絕不拖稿,延續出國出國開會去的第一集,第二集來了。有句話說得好,收到錄取通知後,比賽才開始。在籌辦小組的時候(為什麼開會要籌辦小組?請見上集的說明),心想博士論文的內容應該可以和大家配合,就拿那個來報告吧。所以我胸有成竹的說沒問題~I can make my contribution!我有已經寫得差不多的東西可以貢獻!據此也就構想了整個小組的主題,寫出了小組摘要,當然我也寫出了自己論文的摘要。

開始真的準備會議論文後,如意算盤很快就被打破。當我打開年代久遠的博士論文第二章(有多久遠?大概是三年多前寫的這樣),一看就知道原訂計劃完全行不通。首先博論章節實在太長,居然多達一萬八千多字。仔細去看內容,真不知道當年為何我親愛的老師會有那樣的耐心逐字看完批改(一定是充滿了教育愛的緣故),更不知道為何當年我有那~麼~多~的心事(ㄈㄟˋㄏㄨㄚˋ)可以寫。一下引述這位學者,一下引述那位學者,自己的論點只寫一點點。真正可以發揮的論點不寫完整,少數原創的內容又多半重複,實在是無法見人啊(寫到這裡突然覺得還好我沒去大學裡面當老師,不然應該火力太強收不到學生)。

總之,這一萬八千字的博士論文章節,需要大加修改才有可能在會議上發表。其實因應不同發表場合,不同目的,以及自己對研究議題的深化了解,本來就是學術寫作生涯關鍵的一部份。若只是照本宣科,在哪都念一樣的經,那也挺無聊。冷靜下來想了想,擬訂了幾個策略,1) 篇幅必須精簡到一萬字以內,2) 內容要集中在「自己」的分析與論證,行文結構不應被現有研究成果所引導,3) 值得深入的論點,一定要寫好寫滿,不要有「留到之後我再寫」的想法,有什麼想寫的,要寫就是現在。

上面三個策略的順序其實也是實際進行修改時的順序。其中最簡單的就是1),秉持著「寫不如改,改不如刪,刪要爽快」這樣的原則,一下子就把原本的內容刪掉大半。剝除了非必要的枝蔓,才看得到值得進一步深化發揮的東西。這樣便進行到了2),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研究進程,是否真的在此研究課題上有所突破,有哪些是自己的創見。這樣延續下去,便會進行到策略3),所謂值得深入的論點,也就是本篇論文獨特的論點。所謂「獨特」,很白話的說,就是讀者在別處讀不到,非得在本論文才能讀到,而且讀後會有益處的的關鍵內容。因為在策略1) 中已經精簡掉大半的內容,等於替2)和3) 預留可以發揮的篇幅,故進行到後面的步驟時,便可以在合理的字數下最完整的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

上述策略說來不難,實際上進行起來還是需要時間的。以會議發表的運作來說,因為評論人需要在會前收到三篇會議論文,有充分的時間閱讀並提供高品質的評論。因此實際繳交論文時間又比會議時間早。這次的會議發表雖說在三月底,但二月遇到過年,也佔去不少準備的時間。不過既然隊友已經找好,入場券也拿到,會議論文是勢在必行(再懶的人都有潛能)。最後還是如期順利完成了文章修改,藉下來就是根據論文的內容來準備簡報(是的開一次會就要準備這麼多東西),打包行李出國開會了。相關的經驗和心得談,請詳下集喔:-)





Tuesday, April 17, 2018

出國出國開會去--Part I(投稿會議準備)


前陣子趁著忙完一輪申請旺季的空檔,把握時間去美國華盛頓DC參加了2018年美國亞洲研究學會(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y, AAS)的年會。這是自從博士畢業結束UCLA 的工作回台後,第一次回到美國,也是第一次有機會參加AAS 這個全美國最大的亞洲研究會議。似乎應該寫些文字來紀念一下(哈哈),系列文章預計寫三篇:第一篇介紹會議和投稿的準備;第二篇寫會議發表的準備;第三篇寫會議的體驗後收穫。老話一句,絕不~拖稿~~(握拳)。

AAS 的年會是亞洲研究學界最大的會議,共有四百多個小組討論、三千多名與會者;吸引的不僅是美國的亞洲研究學者,也包含來自世界各地的發表人。對於學界中人來說,這是一個發表研究、更新學界研究趨勢、市場動態,以及和師門故舊更新近況(聊八卦)的好場合。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測試自己學術能力,擴展學術影響力的天大良機。坐在台下聽你報告的可能是你領域中的大師,會後的交談與討論更是促成日後學術合作的好機會。

AAS的參加機制很有趣,會議主要是以小組發表(panels)來組成的。白話說法是:歡迎報隊參賽,不歡迎單打獨鬥。有興趣在會議中發表的人,需要先決定小組的主題,找到至少另外對主題有興趣的兩位發表人,並找到一位願意評論所有會議文章的評論人。為了讓小組發表順利進行,還需要有一位主持人,介紹與會者,控制時間流程等等,不過主持人可由發表人或評論人兼任。這樣的規定下來,光是組隊,就需要花一番功夫,有潛力或學術成就高的學者人人搶,慢點問就變成別人的隊友了。飛機和住宿不便宜,要找到願意從其他地方飛到會場參與會議的學者也並不容易。最重要的是小組中的發表人,要有相近但不相同的學術興趣,幾位發表人有各自的研究課題,又可以彼此援引,共同呼應小組的研究主題,激發新的學術靈感,才能形成一個cohorent and inspiring panel。

參與如此一個重要的會議,自然學術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說來有趣,我在博士班後半段年年試著組隊投稿參加AAS會議,一次都沒成功。反而在畢業回台之後,應友人邀請下,共同擔任小組籌辦人(organizer )兼發表人,尋找第三位發表人與評論人的過程也一邀即中,非常順利。因為是以小組形式申請,除了申請人需各自寫好自己的論文摘要外,還需要寫一個整個小組的提案(附關鍵字)。三位發表人分處台美兩地,三個城市,便以google doc 的方式協作完成了這份提案(讚嘆google)。再經過將近兩個月的等待,終於收到了AAS寄來的申請通過結果:

I am pleased to report that your Organized Panel Session proposal entitled Connoisseur-Researchers, Musical Notations and the Shengping Shu Archive: Establishing Chinese Drama Studies as a Field of Knowledge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is among those selected to appear on the program in Washington DC, March 22-25, 2018

這段文鄒鄒的文字代表著什麼呢?代表我們組隊成功,我也要開始準備DC之行啦。不過在那之前,還得寫好論文,準備好presentation,才能信心滿滿地出發呢~準備的過程總是辛勞漫長,細節如何?請看下回分曉。





Tuesday, January 2, 2018

祝各位讀友新年快樂


(圖為2017年底的台大總圖前廣場)

到了忙季,自動切換入無限部落格拖稿的迴圈,趁著年假冒出頭來呢喃一番,祝各位讀友新年快樂恭喜:-)。常讀我部落格文章(或看過關於我的小簡介)的讀者,都知道我除了透過編修服務幫助同學讀友申請歐美研究所外,在取得博士學位之後,也持續以獨立學者的身份進行自己的學術研究活動。不知大腦的詳細機制如何,但我喜歡到咖啡廳改稿,聽聽人聲囈語;寫學術論文或審查意見,則習慣到圖書館工作。年底前進台大總圖寫稿,巧遇廣場上的畢業團拍,活潑洋溢的氣氛,朝向藍天,指著未來。這一兩年來我雖然沒有指導學生(大學生或研究生),但因為編修工作的關係,彷彿也指導過一批批(還不敢說無數的)同學或申請人,幫助他們理解自己,表達企圖與心意,開啟人生中的下一個章節。

忙季還未結束,已經傳來一些2018年錄取的好消息,祝要啟程的人鵬程,開始準備的人勇敢,而我也會在這裡繼續努力,做各位幕後的推手,也推動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