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2, 2018

出國出國開會去--Part III (會議簡報怎麼做)


(圖為這次AAS我的簡報的封面頁,圖中四個京劇中的角色,取自Zucker 1925年版的The Chinese Theater一書中手繪的插圖。每本書的插圖皆為當時手繪而成,除了傳達角色的特性,也透露出手藝品特有的「人」的氣息。)

我大概有一種「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寫不出來」的毛病,折騰了一番在出國出國開會去的第一集第二集之後,終於要來寫這第三集。第三集想講的是會議簡報的準備。事先聲明,我沒有特別鑽研過簡報製作和上台發表的技巧,本篇主題在於從我自己的思考和經驗,來討論會議簡報這件事情。對於這次AAS的簡報,我的目標只有一個:

「我不要唸稿,而要對著聽眾講話;我要傳達的不只是會議論文字面上的研究成果,還要包含自己對於研究的思索及展望。」

根據設定好的目標,顯然簡報的製作便集中在呈現會議論文的最核心的發現與最有趣的材料,而非論文的濃縮或摘要。什麼是最核心的發現?我的想法是,「不需要投影片輔助,只憑口頭交談,也能讓對方聽得津津有味的論述或分析」。什麼是最有趣的材料?就是會讓人眼睛一亮,且足以佐證核心發現的研究題材。把握這兩個原則,考慮會議發表的時間(約二十分鐘),很快從會議論文整理出投影片的內容,穿插相關的視覺圖像,依序製作成投影片。

由於強調面對聽眾的溝通,故不另寫講稿,而是針對每張投影片寫“presenter's note”,幫助自己看圖說話,同時讓投影片真正成為口頭發表的輔助工具。以往我的會議發表,多半依據會議論文另寫講稿,雖然也製作了投影片,但現場發表時往往變成唸稿為主,過程中投影片一張張往下按,但由於以講稿為主導,投影片可能流於佈景,聽眾有「聽」沒「看」,口說與圖像沒有整合。講稿也因用語太過書面,失去口頭發表最可貴傳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這次發表除了認真思考如何避免上述問題,又有雄心大志想把握機會,好好說說自己在歷史研究方面的學思所得(純粹因為平常試過著家居生活的soho族,難得有聽眾啊)。因此在簡報的結尾處,特別認真思考了三點"take-home messages",從個別研究的層次提升到方法學與學科發展的層次,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Take-home messages,顧名思義,就是整場簡報聽下來,腦中有印象,能記得帶回家的東西。 可想而知,這樣的資訊是概念式的,甚至可說是一種印象,但有進一步思考與討論的潛能。此次AAS的簡報,是我第一次以take-home messages的方式結尾,再作結論之餘,直指大方向,讓聽眾能有所得,離開會場後,心中仍能有些值得玩味的東西,繼續追問思索。

寫到這裡,發現這次實際會議的經驗還沒寫半字,看來這系列還無法就此結束啊哈哈。下一篇,最終回合,要來寫我如何因會議宣傳的「DC開會賞櫻花」而滿心雀躍,結果卻冒著風雪前往開會,與實際的發表過程及收穫,請別錯過最終回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